Cinque Terre

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2023届中文日产幕无限码8区未删减版MFA艺术硕士毕业设计成果展——科硕篇、室内篇

发布时间:2023-05-16 作者: 浏览次数:

9874921d8b594eaeffdcbc1fab9a72a

2023届中文日产幕无限码8区未删减版研究生MFA毕业设计展览室内方向、科硕共有9位同学进行分享。研究生期间,他们均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每项研究课题都指向着设计的前沿领域和焦点问题,紧密结合专业发展方向,拓宽了视野。本组9项研究课题分别为1.基于韧性理论的老旧社区环境更新策略研究;2.武汉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3.蒙太奇视角下历史文化展示空间设计策略研究;4.社会美育视角下乡村闲置校舍改造研究;5.服务设计视角下高校众创空间设计研究;6.基于文化体验的戏曲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7.武汉近代邮政建筑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8.互联网时代下办公建筑内部公共空间设计研究;9.旧工业厂房改造的社区型青年公寓空间设计研究;

 

O1

研究课题:基于韧性理论的老旧单位社区环境更新策略研究——以武汉市江汉区为例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renewal strategy of old unit communities based on resilience theory: A case study of Jianghan District, Wuhan City

作者:徐彤

0183e423707710cdfb089cb2d683f45

指导老师:白舸

课题概要:

老旧单位社区作为我国特有的社区类型,在空间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脆弱性显著,是城市系统抗风险的薄弱环节。在社区更新改造过程中,往往将单位社区与老旧社区一概而论,忽略了其社交组织、空间资产等方面的优势条件,缺乏针对性的改造思路和切实可行的策略。在我国城市更新和韧性城市建设的双重背景下,韧性理论成为解决城市风险问题的重要指导方法之一。通过梳理韧性理论、调研老旧单位社区、构建社区韧性评价体系,从而确定社区韧性水平,基于韧性理论提出老旧单位社区环境更新策略,对于社区环境更新和韧性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研究内容:

以韧性理论为指导,以老旧单位社区为研究对象,以武汉市江汉区为研究范围,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1)基础理论与案例分析

阐述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内容与方法,搜集和梳理国内外韧性理论、单位社区、社区更新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案例实践,明确各理论概念内涵、典型特征、发展演变、研究边界,确定理论关联性和结合意义,为后文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1 研究综述与理论研究框架(作者自绘)

2)定性与定量分析

结合地域性特征对研究对象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总结武汉市老旧单位社区发展过程和更新概况,明确江汉区与其他地区老旧单位社区的特征差异,进一步将社区划分为独立型、集合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并分别选择2个社区展开调研,总结社区发展问题。

2 定性定量分析框架(作者自绘)

构建包含空间环境、基础设施、社会交往、组织管理4个准则层和13个一级指标、40个二级指标的老旧单位社区韧性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指标权重和社区韧性水平,为后文韧性策略的提出指明方向。

3 老旧单位社区韧性评价体系(作者自绘)

结果可知:江汉区老旧单位社区的整体韧性水平较差,有较大提升空间。

4 社区韧性评价得分(作者自绘)

社区平均韧性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独立型>混合型>集合型。

5 不同类型老旧单位社区平均韧性得分(作者自绘)

3)策略研究与实证设计

确定韧性理论指导老旧单位社区更新的行动框架和更新原则。由宏观层面到空间环境、基础设施、社会交往和组织管理等准则层面,基于开放性、冗余性、多样性、自治性等韧性特征和社区构成要素,提出老旧单位社区环境更新策略。

6 更新策略研究框架(作者自绘)

选取江汉区新华街道江北社区和循礼西马小区作为范例展开实证设计,提出几方面的具体设计:

l  模块设施植入——增加设施功能,丰富组合形式。

7 模块化构件分解图(作者自绘)

8 组合模块功能示意图(作者自绘)

l  弹性空间塑造——提升空间效能,适应平急需求。

9 平灾结合弹性空间利用(作者自绘)

l  社区业态规划——引入社区商业,促进自主更新

 

10 社区商业逻辑分析图(作者自绘)

l  疗愈景观营造——丰富绿化界面,扩大景观能效

11 社区屋顶种植示意图(作者自绘)

总结与思考:

在我国城市更新和韧性城市建设的双重背景下,老旧社区更新改造成为了一项综合性的行动,需要兼顾日常时态的生活品质提升和应急时态的韧性能力提升,老旧社区更新的思路需要具备平灾结合的特征,并有相应的指导框架。本文从环境设计的学科角度出发,以韧性理论作为指导理论,以武汉市江汉区作为研究范围,以老旧社区中的一类典型社区——老旧单位社区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套老旧单位社区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韧性理论融入老旧社区环境更新的指导框架,并进一步提出了老旧单位社区环境更新策略和可持续思路。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研究过程中疫情限制,研究样本量有待进一步提升,评价过程有待系统深化,后续将进一步跟进完善。

研究创新点:

1)研究视角创新:本文从韧性提升的角度进行社区更新,符合国家的宏观策略导向,是对社区更新视角的补充拓展。聚焦老旧社区中典型的单位社区,结合江汉区地域性因素提炼出独立型、集合型、混合型三种老旧单位社区类型,是对社区更新对象的细化,也是对庞大的社区更新问题的拆解。

2)更新策略创新:通过挖掘社区环境更新和韧性理论的耦合关系,以开放性、冗余性等韧性特征为目标,以空间环境、基础设施、社会交往和组织管理等社区评估要素为基本方向,从环境设计的微观角度细化出空间、设施等硬性环境和社交、组织等软性环境的设计策略和方法,完成韧性理论“宏观-中观-微观”的策略推演。

 

O2

研究课题:武汉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aging 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outdoor public space in old Wuhan community

作者:冯樱

指导老师:白舸

课题概要:

老旧社区里生活着大量的老年居民,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老年居民出行范围有限,社区户外公共空间是老年人进行社交和运动的主要场所,户外活动对老年居民的身体健康有益,且不受时间经济条件影响。因此,营造舒适安全的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对促进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健康起到重要作用。武汉是长江中下游第一大城市,老旧社区数量多,本研究从老年居民的需求出发,探索武汉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的适老化评价与优化策略。

研究内容:

1)研究武汉老旧社区内老年居民户外活动需求及户外公共空间特征,厘清武汉老年居民户外活动需求与户外公共空间现状之间的共性矛盾

本研究梳理了老年人的特征与需求、适老化设计、智慧社区3个具有复合性和学科交叉性的理论,实地调研武汉市老城风貌型、单位大院型和老旧商品房3种类型的12个老旧社区,总结空间现状和老年居民活动需求之间的矛盾(图1)。

1 部分研究框架

2)构建适用于武汉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的适老化评价体系,对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现状进行评价分析

本研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和CRITIC权重法构建武汉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评价体系,筛选出了物质空间、信息空间、文化空间3个准则层指标,自然景观、空间组织、道路交通、公共设施、管理维护、基础设施、管理信息、服务信息、文化活动、人文氛围10个一级指标,以及43个二级指标(图2),并对彭刘杨路社区、同兴里社区、邮科院社区、水果湖街武铁社区、冶建花园社区、大业花苑社区6个典型老旧社区进行评价。

2 评价指标体系

3)搭建适老化优化流程,提出适老化优化策略,为武汉和其他城市的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本研究在适老化评价体系的指导下制定适老化设计的流程(图3),包含前期调研、评价分析、方案设计和设计实践4个步骤。并对应物质、信息及文化空间层面的10个一级指标提出适老化优化策略。最后,以武汉市青山区冶建花园社区评价结果为例,总结重点提升指标、优势强化指标、次要提升指标、优势维持指标(图4),以此为据进行适老化设计(图5)。

3 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优化流程

一级指标满意度得分与权重关系分析

5 部分节点改造效果图

研究创新点:

1.定义延伸

当前对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的适老化研究多集中在物质空间层面,关注绿化、设施等实体物质要素,本研究结合公共空间狭义和广义的内涵,将研究视角延伸至信息和文化空间,关注到老年居民更深层次的需求。

2.模式构建

当前对适老化评价相关的研究多采用AHP层次分析法等主观赋权法,本研究使用AHP-CRITIC主客观赋权法构建了一套适用于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的适老化评价体系,同时搭建了指导优化实践的流程及规则,帮助指导设计师将评价体系运用在实际方案设计和实践中。

研究总结: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总结了武汉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现状与居民活动需求之间的矛盾,采用AHPCRITIC组合赋权法构建了武汉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评价体系,提出了物质空间、信息空间、文化空间3个层面的适老化优化策略,制定了评价体系指导方案设计实践的适老化优化流程,最后以武汉青山区冶建花园社区为例,探讨了适老化评价体系和优化策略如何指导方案设计。

本研究为促进武汉老旧社区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提供了理论和策略支持,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调研人员和时间有限,本研究的调研样本数量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扩充。此外,本研究涉及学科领域较多,对老年人群对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细化。

 

O3

研究课题蒙太奇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展示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the design strateg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xhibition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ntage

作者:石乐衍

石乐衍

指导老师:王祖君

课题概要:

在历史文化展示空间需求量逐年增长的趋势下,孕育了许多焕然一新的设计作品,研究视角也不断丰富起来,其空间展陈形式的创新性探索成为设计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信息传递效率较低、空间叙事方式千篇一律、 形式较单一及建筑与室内展示空间设计脱节等问题。历史文化展示空间设计本质上就是在做历史文化的空间叙事,空间叙事的方法有很多,蒙太奇作为一种视觉表现工具,是空间叙事的方法之一。本文试图将“蒙太奇”引入其中,针对“在空间中讲述历史文化故事”这一问题,思考如何运用蒙太奇思维方式和手法指导设计,对建筑空间加以统筹思考,从而有效“激活观众”。为历史文化展示空间设计创造强烈的视觉冲击、营造充满隐喻的认知表达,为观众提供深层次的认知体验。

表1-1

论文研究思路

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①从蒙太奇的本源出发,对其在建筑空间领域的特征、空间表现思维和手法进行深入研究;②对历史文化展示空间设计现状进行系统性归纳,总结出设计规律;③通过案例调研和设计实验论证蒙太奇用于历史文化展示空间设计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其设计规律展开对此类空间的设计策略研究。

研究特色

1)追溯本源

深入研究了蒙太奇的本源,对它在建筑领域中的运用有全面且系统的梳理。虽然在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之前,有许多电影大师探索了电影的表现问题,但都没有想到过总结或探索蒙太奇的规律和理论,而爱森斯坦做到了。

1668428905(1)

爱森斯坦思考电影如何表现的思维流程示意图

2)历史文化展示空间设计的系统性归纳

语境构建——历史文化的展示内容与形式

    语境本是语言学中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历史文化展示空间的语境是大背景、大环境。

空间叙事——讲好历史文化的故事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对历史文化展示空间的空间叙事进行了整理,根据蒙太奇的适用性将其归纳出三大板块:场景单元、文本序列、连续感知。每个板块与其他板块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文化展示空间的空间叙事。借用屈米的拉维莱特公园设计图纸,笔者绘制出三大板块示意图。信息传递——文化交流的“会客厅”

打造文化交流“会客厅”的核心目的是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这也是打造文化交流“会客厅”的大方向,在这个明确的大方向下,不同的小方向影响着文化交流的具体设计。相比于单纯的文明交流互鉴,运用蒙太奇创造带有一定隐喻目的性的历史文化交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3)设计实验论证

笔者设计了一组实验:拟设计中国近现代造船舰的历史文化展(1840年至1949年)。笔者以屈米的《曼哈顿抄本》为参考蓝本,采取了两种设计思路进行实验对比:第一组按照故事发生时间先后顺序的方式;第二组的基础上,引入蒙太奇式空间叙事思维进行了简单的修改。

演示文稿1_01(1)

三大板块示意图

实验设计组一

实验设计组一采用的是当下使用最广的历史文化展示空间设计思路,从引言至结束语,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依次将所需要展示的事件排列,每一个事件都是前一个事件的“后果”,也同时是后一个事件的“前因”,它是一个事件的发生器。

幻灯片2

实验设计组二

实验设计组二则是在原有组一的基础上,使用蒙太奇:增加其他事件,有的与主事件看似无关,实际上是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发生的可类比事件,并以此在叙事表现上创造多角度“冲突”,增加不同的语境营造,引入屈米的“之间(In-Between)”的概念。在两个场景(事件)之间,可以发生的事件、行为、程式都不固定。笔者意在强调空间发展潜力,打破功能主义和形式逻辑,将场景(事件)和情感交替连接,刺激观众内心的落差情感。

笔者实名随机选取了两组观众,每一组25人,共计50人,均是1865岁的青年人,记录采取的实名制。结果表明,喜欢第二组的观众人数明显大于第一组,证明了蒙太奇用于历史文化展示空间设计的有效性。

研究创新点:

笔者融合蒙太奇方法创造性的提出历史文化展示空间“场景-事件-运动”设计策略模型。它包括主题目标“定”空间、定的是方向与脚本文件,场景单元“做”空间、做的是场景与展陈展板,文本序列“编”空间、编的是一个个场景单元,连续感知“游”空间、游的是观众观看路径。

1679109579527

研究总结:

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

    ①较为深入的从蒙太奇原始语境中探索它的本质,并着重研究了它在建筑空间领域的表现。

    为历史文化故事的空间叙事植入蒙太奇这一视觉表现工具,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力量统领整个空间,并将其升华为一种场所精神。

    构建了蒙太奇用于历史文化展示空间的具体设计策略,即用四大空间:“定”空间、“做”空间、“编”空间和“游”空间来构建“场景-事件-运动”设计策略模型,概括的步骤是:

    a、脚本为工具的使用收集好一切所需的原材料;

    b、场景单元是使用工具将原材料做成最基本的元素;

    c、序列是使用工具将基本元素进行组装;

    d、连续感知是对工具使用后的拓展。

    本文对历史文化展示空间设计策略研究的展望:

    文中构建的“场景-事件-运动”设计策略模型,在今后的具体设计实践中可以进一步得到运用和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对蒙太奇在当今时代的运用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蒙太奇是辩证的,它能不断与时俱进,作为一个工具,可以对它不断的升级,以适应新的需要。

 

 

 

O4

研究课题:社会美育视角下乡村闲置校舍改造研究——以黄冈市罗田县大河岸镇为例

Research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Idle School Build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Aesthetic Education——Taking Dahe'an Town, Luotian County, Huanggang City as an example

作者:鲁钰洁

63b73effdac16c08a7352a60dcba8b1

指导老师:秦凡

课题概要:

论文从社会美育视角出发,探索乡村闲置校舍改造实践的路径与方法。以乡村社会美育激活乡土文化要素再生、凝聚乡村文化认知共同体,从文化、产业、生态等多方面挖掘乡村美学价值,打造多样化、系统化的乡村美育场域。以罗田县大河岸镇乡村闲置校舍为设计载体,基于乡村社会美育分类特征,为不同空间、不同功能、不同文化行为内涵找到差异化定位,并提出针对性的改造策略与方法。

研究创新点:

1.理论创新

目前对于乡村闲置校舍再利用的专项研究较少,有关研究大都从政策、经济的角度提出的总括性方向,部分针对建筑空间的改造研究,也是对某个地区提出的相关设计实践研究,缺乏多选址条件下的差异化比较研究。本研究希望填补多选址条件下乡村闲置校舍系统化改造比较研究的空白。

对于将乡村美育与乡村闲置资源相结合的研究,在近一两年才逐渐出现较宏观性、概念化的建设路径。本研究将“美育”和“乡村闲置资源”聚焦到“社会美育”和“乡村闲置校舍”上,并对这两个概念进行系统化的耦合分析与逻辑论证,阐述了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化的改造策略。

2.实践创新

本研究在乡村闲置校舍改造的“空间功能性”基础上,着眼于“乡土文化性”对人的化育作用,乡村社会美育以一种有形的、易感的方式,通过空间实体呈现出来。以乡村闲置校舍作为物质载体,打造乡村社会美育场域,是“社会美育”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向。

本研究选取了同一镇域范围内的四个村落校舍进行改造实践,区别了教育、产业、生态、文化这四种改造类型,力图打造一村一品的乡村文化新地标,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提供更多元的参考视角、更具体的落实方案,构建了由点到面的网络化社会美育空间布局,将视野从村域扩展到镇域下的乡村文化事业发展。

总结与思考:

论文在研究目的上指向乡村环境建设中的文化再生,通过乡村社会美育场域的打造,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盘活乡村公共空间资源、焕发乡村生活活力、传承乡土文化基因,以文化为导向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再塑乡村精神文明新空间,实现乡村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对于乡村闲置空间的改造,还需要多学科的协同研究,应结合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工程学等多类学科共同探讨,因此本研究的分析仍不够全面,距离实施性研究仍有需要调整、精进的内容。

 

O5

研究课题:服务设计视角下高校众创空间设计研究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co-working spa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rvice design

作者:邹琪

cc1e87196bd3f0719544fa3362a59a1

指导老师:王祖君

课题概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双创”建设,并颁布了多项政策。高校众 创空间建设活动呈火热态势,该空间作为大学生创新创意的实践载体,其设计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从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出现了很多新的设计变化, 但由于受到传统高等教育形式的限制,仍出现基础设施老旧、设计缺乏特色及空间活力不足等问题,无法满足师生创新活动需求。然而服务设计能够综合规划物理空间和情感元素,提升师生对空间体验感并创造服务价值。因此,本文尝试从服务设计视角出发,对高校众创空间进行创新设计并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研究框架:

研究生论文框架

研究创新点:

1)理论应用创新

通过文献整理发现,目前我国高校众创空间设计相关理论文献资料比较缺乏,

其研究仍处在摸索阶段,对于系统整体化的空间设计方法更是少之又少;近年来服务经济时代的来临,虽然有大批学者对服务设计进行研究,但其理论研究范围大多数都集中在产品设计方面,空间设计方面的研究较少,一般都聚焦于医疗空间。

本文采用服务设计手法,融入相关理念框架,提出了高校众创空间的空间设计原则及应用策略,以期为高校众创空间的改造设计提供相关理论支持。

图片

“服务设计”设计原则 

图片来源:作者改绘

图片

高校众创空间运营模式分析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片

“高校众创空间”基本功能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设计方法创新

以服务设计为指导,以用户为中心为设计基准,对高校众创空间进行整体性设计,为其扩充了理论应用领域,使得高校创客空间不再是单纯的空间载体,将学生、老师、工作人员等用户的需求纳入设计考虑范畴,激发众创空间新活力,使其成为一个连接学生、高校、企业三方的空间纽带,希望能给高校众创空间设计带来另一种思路。

1

空间轴测图

Enscape_2022-12-26-20-43-31_场景号27

过道展示区效果图

微信图片_20230323013227

展示区效果图

总结:

高校众创空间相比传统学习空间,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 养,其服务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空间不仅提供学术研究场所,还具有提供实践设施和整合校内外资源的功能,为学生提 供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同时,高校众创空间在服务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需求,通过开放的平台、交流互动、创业服务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贴心的服务,这些特点使得高校众创空间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服务平台。论文以高校众创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用户的实际使用感受,分析空间中存在的使用弊端,提出了相关设计原则和应用策略,以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提升空 间体验感,激发创新意识,促进创新实践。

 

O6

研究课题:基于文化体验的戏曲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以丹江口市戏曲博物馆为例

Research on exhibition design of opera museum based on cultural experience ——Take Danjiangkou Opera Museum as an example

作者:向往

772424bbbbf95e70969549d930e859a

指导老师:匡小荣

近年来,我国空前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戏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戏曲博物馆是戏曲文化的现代化传播平台,为戏曲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方向。丹江口市是湖北省辖县级市,由十堰代管,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上游,有“中国水都、亚洲天池”之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坝区,还是世界文化遗产、道教圣地武当山所在地。“武当神戏”于20115月,由湖北省丹江口市申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丹江口市戏曲博物馆的建设传承和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能吸引各地游客了解丹江口的地域文化,促进丹江口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1

丹江口戏曲博物馆序厅

整体展示设计结合了文化、体验、教育、行为心里等多种要素,突出戏曲博物馆的保护、展示与传承三者结合的重点,塑造一个文化传承与现代艺术设计结合共生的戏曲博物馆。

爆炸图

丹江口市戏曲博物馆平面轴测分析图

在功能上,以保护和展示为基础,充分给予文物保护的空间,划分研究室、文物修复室、储藏室等文物保护区域,展厅部分以展出的文物、资料、服饰等展品为主划分各分主题展区全面展示戏曲文化。

4

剧目角色主题展区效果图

在风格上,提取丹江口市戏曲文化和地域文化元素转化成可运用的设计符号,在延续戏曲韵味的前提下,巧用设计符号形成戏曲展厅的整体风格。

9

舞台服饰主题展区效果图

在形式上,一方面利用展柜、展架、展台等基础展陈工具满足戏曲文物的展示环境需求,另一方面运用智能和多媒体设备,并结合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创造出适合戏曲文化的新交互式展示形式。

11

乐器曲调主题展区效果图

总结与思考:

  在此次设计创作中,文化体验为戏曲展示设计提供了整体的创作方向和设计形式,通过将其与戏曲文化的传承性相结合,为展示设计增添了许多灵感。文化体验下的丹江口戏曲博物馆展示设计没有停留在使用和观赏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参观者的影响。从整体氛围的把控到局部主题空间的框架,再到细节上,根据各个分主题不同展区的展品特征提出的展示形式都是为了激发观众的兴趣,以寓学于趣的方式来提高大众对戏曲文化传统意义与价值的认识。

 

O7

研究课题:武汉近代邮政建筑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以上海路邮局环境设计为例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Design of Modern Postal Buildings in Wuhan: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Road Post Office Environmental Design

作者:陈佳睿

指导老师:任康丽

课题概要:

武汉近代邮政建筑风格多样,与其他历史建筑共同组成武汉的城市风貌,是武汉地域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特征,对武汉近代建筑发展起到深远影响。研究武汉近代邮政历史发展,总结近代邮政建筑艺术文化特征与再利用方式,其研究成果有助于复兴武汉地域文化,增强城市文化特色。

上海路邮局外部改造效果

设计说明:

汉口上海路邮局将改造为具备邮政历史文化展示的综合性建筑,兼有金融、邮政、展陈、休闲等多种功能。服务周边居民、外地游客,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空间,以及精神文化享受。优化建筑室内环境以及空间功能,增加邮政文化展陈特色区域,传播武汉近代邮政历史文化。

邮局场地现存问题分析

邮局室内环境改造包括文化交流、休闲娱乐、文化展览、宣传教育等各类功能空间,形成一个集合邮政服务、银行金融、主题茶吧、文旅休闲、文化展示的邮政文化综合体。同时在室内各个空间融入近代武汉邮政主题元素,合理运用色彩、材质、空间,增强邮政历史文化的体验介入。

室内平面功能布局

邮局入口空间为深灰色地砖搭配浅色木饰面板和灰色石材,营造空间严肃的色彩氛围。天花采用木质格栅装饰,同时将服务台和业务办理窗口之间的墙面空间改建为木质展示柜,以植物、邮政书籍及邮政衍生产品做装饰,提升空间整体文化氛围。邮政主题展厅旨在宣传武汉近代邮政发展及相关建筑特征,以史料、图片配合声光等装置,营造半开敞、趣味观赏体验。

邮局入口空间室内设计

邮政历史展厅环境设计

邮政历史展厅空间展柜设计及光环境设计

邮政历史办公场景复原效果

 

总结与思考:

论文以武汉近代邮政历史为题材,梳理武汉近代邮政变迁,结合有关史料展示其萌芽、繁荣、衰落、恢复等各个阶段。武汉近代邮政建筑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文化价值,三镇范围内的近代邮政建筑在建筑风格、形态特征、装饰细节等方面都独具特色。结合当下居民需求,以及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探讨如何保留其文化特色,提升对于武汉近代邮政建筑的保护力度,提升其再利用和改造水平。通过对国内以及武汉近代邮政建筑的更新案例总结,得出适合武汉近代邮政的保护更新方法,相信在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保护方式。

 

O8

研究课题:互联网时代下办公建筑内部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武汉四方光电技术中心室内空间改造为例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Internal Public Space of Office Buildings in the Internet Era: A Case Study of Indoor Space Renovation of Wuhan Sifang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Center

作者:童佳琦

2b28cf8273a9c3cee74b807588234f6

指导老师:王天扬

设计说明:

如今,借助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和远程工作模式的发展,员工可以自由地在办公公共空间中相互交流和分享,办公建筑内部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本次设计尝试将互联网时代及其相关理论研究引入办公建筑内部公共空间,通过研究分析提出互联网时代下办公建筑内部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从洽谈交流空间、休闲娱乐空间、共享办公空间、企业展示空间四大公共空间类型提出具体设计方案,更好地完善办公建筑内部公共空间的功能、服务与体验,以期满足当下人们在办公建筑内部公共空间中多元化的活动需求。

 

 

方案展示:

1. 前期分析

1

研究技术路线图

3

场地现状分析

建筑地块位于江夏区凤凰园一路与凤凰园中路交叉口处,地块主入口位于交叉口往西 110 米。总建筑面积 23000 平方米,总建筑高5层,由4栋不规则办公楼和连接的公共交通空间共同组成中心放射状建筑,并由此分为5大区域,其中由中庭和公共交通空间组成的 5 区为本次设计的区域,经调研总面积约为 5784平方米,包括公共交通面积 3147 平方米和 2637 平方米的可使用面积。

1

人群行为分析

本次设计着眼于将四方光电技术中心办公楼内部公共空间打造成新时代的“交流展示休闲的广场”。新的办公建筑室内空间除了满足基本的科研工作功能外,打造综合研发、商务、办公、休闲、餐饮等功能于一体,资源共享的建筑综合体,并顺应互联网时代的相关特质,成为满足公司内团队协作的交流创新中心。同时,营造更多样化的公司社交场所,适当考虑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技术,打造一个数字化的智慧室内公共空间,为员工营造科技创新且适宜享受的环境。

2

营造策略分析

 

2.  方案展示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9

讲座集会区环境设计

讲座集会区是一个大型的“开放广场”,各种类型的沟通交流都可以在这里发生。为了促进相遇,座椅设计成开放式结构,与阶梯相连接,动线的营造上更加自由与四通八达,员工可以像在社区公园一样在这里交流,从小型内部演示到大型活动,交流讲座空间可以满足不同目的的沟通。

10

会议办公区效果图

会议办公空间结合空间自身特点和大面积的落地玻璃采光打造空间的“内建筑空间”营造交融的空间氛围。开放的办公模式,没有边界的分隔促进交流,功能的 交融和家具的多样组合让共享办公空间不再独立,空间与空间之间相互衔接,创造 不同的工作格调。开放式办公内部还设置了 3.5m 长桌,既可以用作工厂操作台或研发创意的办公桌。

11

交流讨论区效果图

13

大厅接待区效果图

入户大厅运用了多媒体立面,呈现出可获取的信息量丰富、互动性强的特征。运用数字化屏幕将公司内部的消息呈现在大厅空间内,与员工社交结合在一起,呈现出公共空间大厅新的可能性。

12

企业展示区效果图

在一层沉浸式展厅内,从地板到天花都布置了巨型的交互式显示屏,展示四方光电的公司发展历史与创新科技演绎,参观者可以使用肢体或手势与屏幕互动。往展厅内部空间继续走,空间内还设置了的互动与展示装置,进一步丰富员工在公共展示空间内的体验。

总结感悟:

本文通过研究新时代下办公建筑内部公共空间满足人们多元需求与活动体验的设计模式,建立新时代背景下对数字创新和互联网相关理论融入传统空间设计中的认识和思考,并结合设计实践项目来检验设计策略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打造综合研发、商务、办公、休闲、餐饮等功能于一体,资源共享的室内功能空间综合体,顺应互联网时代的相关特质,成为满足公司内团队协作的交流创新中心,打造一个数字化的室内公共空间,为员工营造科技创新且适宜享受的公共环境。

 

09

研究课题:旧工业厂房改造的社区型青年公寓空间设计研究——以武汉市汉阳区一厂房为例

Research on the Space Design of Community-based Youth Apartment for the Renovation of Old Industrial Plant——A Case Study of a Factory Building in Hanyang District, Wuhan City

作者:陈轶璇

指导老师:王天扬

课题概要:

一、二线城市中的青年人群租房的问题日益显著,耦合当下“退二进三”带来的城市中心地区出现的厂房“空壳”,同时试图结合逐渐深入人心的“共享理念”进行社区化的营造,打造真正符合青年人群的理想租房家园。虽2017年前后相关政策的倾斜让厂房出现改造热,但大多数还是集中改造为盈利较快的商业类型或是创意园区,改造为居住类、租赁类的功能案例较少、理论参考也不足。在这样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本文结合政策与实际国情探寻上述“厂房”、“居住类”与“共享社区化”结合的一些可能性,并为真实的改造项目提出可行设计方案。

研究内容:

1)分析国内旧工业厂房改造与青年公寓开发两部分的现状和对应关系,探讨两者结合的意义、优势及发展潜力

行文详细梳理了全国范围以及武汉地区的相关政策文件以及发展前景支撑,并从实际中的厂房空间特征与青年公寓所需空间进行可行性对比(图1)。多方证明两者进行改造转换的可操作性与可发展空间。

2)对国内已有的旧工业厂房改造青年公寓案例进行实地调研,并对其设计进行研究与优缺点探讨,生成后续设计的启示来解决现有设计上的可优化问题;并同时对公寓内青年人群进行针对性需求调查,生成数据与模块内容在后续设计中进行运用

为了解青年公寓内租户们的现实状况并总结其居住需求(2),将调研问卷通过网络与线下两种方式发放给住户与有购入商业公寓需求的人。共回收448份,其中386份有效。更全面了解公寓居住环境中人们需要什么功能配置,而不是作为租户被动接受公寓给到的部分功能与条件。

1 人群需求数据化总结

3)探究当下共享社区化与公寓的匹配性,将社区化概念和新时代青年的社交与生活需求进行结合,解决青年居住空间中归属感与场所精神的空缺问题

通过恢复失去的互动空间改善居民之间的互动并提高住宅区的社会可持续性水平。公寓内的共享公共空间为租客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公寓单一的居住功能有了更丰富的多元变化(图4)。物质环境上,生活配套空间给租客提供基础服务设施,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增添社交几率;娱乐空间丰富了租客的居住体验;交通空间串联起了各空间之间的必要联系。文化环境上,青年公寓之所以冠以青年二字,一是因为其35岁以下准入年龄,二是试图以相同精神层面、兴趣爱好等文化环境网络住兴趣相投的年轻人活化空间社交频率。

3 社区化营造设计概念

4 社区化在青年公寓中的运用

研究创新点:

1.共享社区化与青年公寓进行结合

青年公寓与社区之间的融合可以看作是具有共享社区精神和特征的青年公寓,即针对青年群体开发的内部具有大量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邻里关系融洽归属感强的多居住单元的公寓模式。

社区化形成后的青年公寓会以其自身的空间功能吸引力网络住原居民与周边居民共同参与进来,内部产生的活动一定程度上不再受建筑框架的约束,具有更丰富的空间和行为,除此之外社区化还能形成良好的居民氛围与居民归属感,加强邻里之间的活动自发形成率。青年公寓企业化、品牌化也有利于形成具有标志性和文化价值的理想空间,通过对人群结构和反映新公寓空间价值的标识形成不同品牌间的良性竞争。所以社区化的形成对青年公寓的持续发展具有较强影响。

2.空间模块化

借鉴传统工业中的模块划分方式将公寓室内各组成部分也划分为:产品、部件、组件这三种由大到小的级别(图6)。其中组件为最基础的最小化功能模块,如室内的卫生间模块、厨房模块、玄关模块等,通过不同组合方式组合成一种户型,由此形成部件级的户型套装;利用社区化的设计策略将户型套件与公共空间套件进行有序合理设计组合即形成产品级别的公寓空间设计本身。

5 模块化设计概念

模块化固化设计项

6 模块化在青年公寓中的运用

总结感悟:

结合社会背景解决当下突出问题,关注土地压力与青年人的身心压力,选择将旧工业厂房改造为社区型青年公寓作为题。切实经过国内实地青年公寓调研并结合了实际国情政策,具体分析了旧工业厂房改造公寓热的实际社会背景与发展前景,认为改造城市中心闲置旧工业厂房是合理使用城市存量资源以及缓解土地压力的最好方式;分析旧工业厂房与青年公寓的空间契合关系认为空间上的改造关键点能很好的相互转换,厂房项目能很好的和青年公寓结合起来。

 

 

 

图文编辑:石乐衍

编辑修改:任康丽

中文日产幕无限码8区未删减版-完整版观看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

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中文日产幕无限码8区未删减版南四楼N104室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56714
院长信箱:mcli@hust.edu.cn